查看原文
其他

紫洞艇,汾江潮汐涨落,常舶着六七艘

c2000
2024-09-01

点击上面“蓝字”     关注“c2000_cn”

[来源:志在四方]


紫洞艇

汾江潮汐涨落

常舶着六七艘



传说,顺治三年(1646)年底,清兵杀入广州,明室绍武帝残余政权终于最后毁灭。一名叫麦耀千的广州衙门仓库小吏,抱着几本账册被清兵抓获。他灵机一动,编造谎言说:账册在我手里,正准备好献给王师。麦某献账有功,捡回一条小命,还升了官。此后他衣锦还乡,为了炫耀自己的威风,特地造了一艘大篷船,船体高大,装饰华丽,既是交通工具,又是饮酒作乐的场所。他乘坐这船来往于乡下和省城之间,成为当时当地的一则新闻。因为麦是紫洞人,他的船后来就被人专称为“紫洞艇”。后来富贵人家竞相仿效,你造我造,大小不一,品类渐多,名不堪名,社会上干脆就把那些模样近似,功能相类的船,都统统叫做“紫洞艇” 。到了晚清,紫洞艇演变成水上流动的酒肆,在广州被归入范围更大的“花船”一类。



清代湖南长沙人周寿昌(1814 -1884),字应甫,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他于道光廿六年(1846)游历广东,他说在广东见到这种游船,“船式不一,总名为紫洞艇”,其气派之豪,规格之高,连苏、杭等地的游船都不能望其项背。为此他以紫洞艇写过几首诗,其中三首云:


“四面珠帘捲玉钩,连樯沙尾泊中流。

分明一曲青谿水,只少秦淮十里楼。”


“拉杂春风奏管弦,排当夜月供珍鲜。

流苏百结珠灯照,知是谁家紫洞船。”


“二八阿姑拍浪浮,十三妹仔学梳头。

琵琶弹出伤心调,到处盲姑唱粤讴。”



他将广州沿江一带比似秦淮河畔的繁华,也道出花艇上侍女的伤心之处。

抗日战争前,佛山中山桥北岸的汾江河畔,曾舶着六七艘紫洞艇。经营者由一个或几个商人合资开设,并雇用称作昼家的水上人家做工作人员(包括楼面服务员与炊事员)。每艘艇较大的可摆得10人一桌的酒席四桌,小的也可摆3桌。为了招徕顾客以及同陆上的酒楼竞争,他们在艇的招牌、装修、布置、服务和菜式等方面,独出心裁,巧作安排。每艘艇的名字,都标上一个雅号招牌。较有名的如“香”字的就有“醉香”、“荷香”、“禅香”等;“兰”字的就有“月兰”、“金兰”、“美兰”等。艇内陈设仿照旧日厅堂模式酸枝家私,古董字画,古色古香,陈设井然,创造一个十分适合人们在此饮宴作乐的幽雅环境。在菜点烹调方面,他们在花色品种上刻意求新,用料上乘,巧手制作,并以薄利多销,微中取利而取胜。务求做到人们说的:“有我咁靓,冇我咁平;有我咁平,冇我咁靓。”例如点心面食方面,他们制出“蚧肉灌汤包”、“虾子鱼皮云吞”、“九层玫瑰糕”、“大地鱼烩伊面”、“鲜菇鲈片粉”等;菜式方面,如:“韭黄凤肝”、“翡翠酿北菇”、“脱骨烧乳鸽”、“绿野藏龙”(柚皮大鳝)、“金华银针”(火腿拼芽菜)等,不一而足。这些名菜美点,都是当时陆上酒楼所少见或没有的。



价钱方面,十分优惠,比之陆上酒楼茶室便宜了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,所以很受顾客欢迎。至于服务质量也很讲究,客人宴饮时,有招待员在旁打扇、添酒、盛饭、送巾,客人临走时,他们为客穿外衣,执拾什物。还可代客订制各款菜点,依时送货上门。凡此种种,都是紫洞艇在生意竞争方面能够站得稳而且有发展的因素。所以来光顾不只是本地熟客,而且还有不少外地慕名而来的人士。    那时候,汾江河北岸(即现河滨路)开设有不少妓寨。旧社会的官僚、政客、富商、公子哥儿,经常到紫洞艇来招妓女陪饮,寻欢作乐,客观上也造成了当时紫洞艇生意兴隆的另一原因。



抗战胜利后,真正的紫洞艇已不多见了。但一些行驶于省(城)、(香)港、肇(庆),装饰豪华的“花尾渡”客轮,还有人叫作“紫洞艇”。解放以后,紫洞艇终于销声匿迹了。


[c2000_cn]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c2000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